在公共资源交易与企业采购领域,公开对外招标采购价高于市场价的现象频频出现,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资源错配,更是对社会公信力根基的侵蚀。当公众发现用纳税人的钱采购的商品的价值远超市场正常水平,对政府、企业采购流程的信任便会如沙堡般崩塌,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,正动摇着社会治理与市场运行的基石。
高价采购带来的负面影响中,公信力的流失最为触目惊心。财政资金的浪费直接影响公众对公共资源分配合理性的信心,原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,却因不合理采购被虚耗。例如,某地区教育部门花费高价采购一批教学设备,价格竟比市场同种类型的产品高出 3 倍,这些多支出的资金若合理使用,本可建设更多乡村图书馆、改善偏远地区教学条件。而当此类事件曝光,民众对政府部门资金使用能力和廉洁性产生了质疑,觉得自身的纳税钱未得到妥善管理,进而降低对政府整体工作的认可度。
在市场秩序方面,这种乱象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,使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的现象蔓延。诚信经营、靠实力竞争的供应商难以获得公平机会,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中标的企业却能获利颇丰。长此以往,市场参与者对行业规则失去信任,商业合作的信用基础也遭到破坏,整个市场生态陷入恶性循环,公众对市场经济公平性的信心也随之丧失。
腐败行为的滋生更让公信力雪上加霜。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勾结抬高价格、谋取私利,这种暗箱操作被曝光后,公众会认为采购过程充满 “潜规则”,公共机构不再是公正廉洁的代表,而是沦为某些人谋私的工具。例如,某医院在医疗设施采购中,负责人收受供应商回扣,导致采购的设备价格虚高且质量不达标,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,此事引发社会强烈不满,民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度大幅下降。
深入剖析公开对外招标采购价高于市场价的原因,人为违规操作是首要因素。供应商之间相互串标、围标,形成利益同盟,通过协商一致抬高标价;部分采购人员经受不住利益诱惑,与供应商合谋,将采购项目变成权钱交易的舞台。信息不透明也加剧了这一问题,采购信息发布不充分、更新不及时,使得潜在供应商无法充分参与竞争,市场的 “无形之手” 难以发挥作用。采购过程及制度的缺陷同样不容忽视,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、采购方式选择不合理、最高限价设定不精准以及采购成本过高等问题,都为高价采购打开了方便之门。此外,市场行情报价波动、产品质量与服务差异等客观因素,如果未在统一标准下作对比,也易引起采购价偏高的假象。而监管的缺位,让这样一些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纠正,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,没办法形成有效威慑,进一步助长了不良风气。
近年来,众多高价采购事件成为公信力流失的典型案例。某地政府部门采购一批办公用纸,中标价格竟达到市场价的 2 倍多,经调查发现,涉事供应商与采购单位存在利益输送,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,引发舆论强烈谴责,当地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,民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直线下降。还有某高校采购实验室仪器,采购价远高于市场中等水准,且仪器质量存在问题,学生的实验效果大打折扣。师生们对学校采购流程的公正性产生了质疑,学校在教育领域的公信力也受到冲击。
不过,在修复公信力的道路上,也有不少成功实践值得借鉴。濮阳市财政局搭建 “互联网 + 政府采购” 平台,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,开展远程异地评标,嵌入内控制度模块,使异常报价检出率大幅度的提高,有效遏制了高价采购现象,重塑了公众对政府采购的信任。安义县实施 “五强化五监督” 机制,强化同步、内部、社会、相互和部门监督,全方位遏制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,降低了违规率,让采购过程更加公开透明,恢复了民众对公共资源交易的信心。
要彻底扭转公信力缺失的局面,堵住公开对外招标采购价高于市场价的漏洞,需多管齐下。招标前对招标产品做明确的价格咨询至关重要,通过线上行业网站、电子商务平台、政府部门网站,线下供应商调研、行业展会、行业协会,以及专业的价格评估机构、咨询公司等多渠道获取准确价格信息,为合理制定预算、防范违规操作筑牢基础。同时,要完善制度建设,严格执行采购程序,提高采购透明度,加强供应商管理,加大监督与处罚力度,提升采购人员素质。只有构建起公平、公正、透明、高效的采购体系,才能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,让每一笔采购资金都在阳光下合理使用,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信心与活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